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笛声·心声——以《木笛》为例的教学反思

笛声·心声——以《木笛》为例的教学反思

2018年06月11日 08:13:20 访问量:249
在无尽的思念中,一道阳光,洒落在大地上,给阴霾的天空,带来了光明,给大地,洒上了勃发的生机,仰头,享受着阳光的照射,内心,一片坦然。说实话,磨课是痛苦的,那持续的睡眠不足,那绞尽脑汁地前思后想,那一份‘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真有点‘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味道。
  磨课前的教研活动,我们组内围绕“聚焦疑难演绎精彩”,针对五、六年级精读、略读各占50%,从中我们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然而,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却常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略读课文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略读课文可以处理成精读吗?这些困惑影响了老师们的教学,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有针对性地,我们决定好好挑一篇略读课文《木笛》来磨上一磨。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
  《木笛》讲述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经过初试、复试的激烈竞争,进入了终试,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演奏欢乐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告慰亡灵,又被在场的音乐大师破格录取。这篇文章正是第七单元这一组课文的延伸教材,也是一篇洋溢着深沉的爱国之情的文章。如何把这样一篇篇幅较长,内含较深的文章,在短短四十分钟时间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
  1.重点回环,笛声传情。
  教学中,我扣住描写笛声的句子作为课堂的主旋律,一开始就让学生寻找描写朱丹的那一曲木笛声,反复朗读感悟,扣住“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几个词语读懂笛声的悲凄,朱丹的心声,读出饱含深情,体会吹笛者技术高超。教学中,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描写笛声的句子,但光读几遍并没有读理解。先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自己心里有个基调,再让学生谈体会,带着体会读深入,效果可能会更好。
  2.入情入境,感受国难。
  在对话教学时,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这饱含深情的笛声,就来自朱丹这位演奏高手。那作为演奏高手,为何连一首欢乐的乐曲都不愿演奏就挥泪离开考场?这是为什么?”学生马上能回答是因为当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我一连反复问了三次,加深学生对这个特殊日子的印象。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72年,如果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没有了解,那他们是不能真正理解朱丹的这一举动的。于是,课堂上我适时补充南京大屠杀的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写作背景,能更快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到朱丹的那一片爱国情。加深理解之后,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朱丹与大师在考场上的对话,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教学中,老师们对于这一设计给予肯定,学生在理解课文语句后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读出人物心声。读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孩子们和朱丹一样怀着浓浓的爱国情。
  3.烛光映照,用心聆听。
  走出考场,朱丹泪流满面,他又能向谁倾诉内心的痛楚呢?他披着雪片,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寂静的夜色中。又鬼使神差般径直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你看到了什么?走近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走进孩子你又看到了什么?利用教学支点的移位,分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学习石碑前的这段文字。从这一文字中让孩子们体会到,已经由一个人的纪念,变成了一代人的纪念。孩子们也记得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用莹莹光亮来告慰亡灵。
  4.音乐渲染,悲由心生。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加上一组组触目惊心的图片,向学生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憾,在心灵上产生与人物的共鸣。而之后木笛曲《江河水》,则更好地渲染了情境,音乐就有这样的魅力,使语言文字的教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5.拓展写话,弦外有音。
  孩子,你在笛声中仿佛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学生答,答不出的引导你有没有听到倾诉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叹息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哭泣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向往明天的声音?)把你听到的声音写在175页那飘满白雪的夜色。我在听,我似乎听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堂课学生是否掌握,写话是最好的检验方式。一开始磨课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在写话中学生表达的是对侵略者满腔的仇恨、愤怒,甚至有的想血债血偿的味道。我自己反复思考,这样是作者的本意吗?仔细研读发现,是自己在前面处理回顾历史的时候,一再强调国耻与屈辱,让学生也处在深深的痛苦中。第三次磨课中,我调整了片面的指责,而是把这段历史看成是全世界最黑暗的一天,因为这不仅是日军对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更是人类社会犯下的滔天大罪。而作者的本意是让我们纪念亡灵,勿忘历史,但牢记的不仅仅只有仇恨,而是在纪念中不让悲剧重演,在纪念中为了对和平永久的呼唤。让孩子们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和平的时代,做个善良的人。
  祭奠,终究之祭奠,活着的,才是世界的主导。因此,我们允许自己伤悲,在一定的时节,去记住,为了我们的存在而努力的人们,哪怕墓碑上的刻印,已经模糊,哪怕他们的名字,我们没人能记住。做个善良的人,用心去聆听那曲笛声!
  
   
编辑:刘彦春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自学网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一小学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