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浅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浅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2016年06月25日 11:18:01 访问量:250
素质教育包含着三个要义: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而传统的教育遗漏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了重讲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科轻活动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彻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必须首先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入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样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今天当人的生命活动中,细腻的神经系统的作用一代比一代增强的时候,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时代的进步与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呼唤着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邓小平同志历来提倡并身体力行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主张敢想、敢试、敢闯,说真话,要求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创新,教育学生创新。学生“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备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所有这些需要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心理表现为动机、感知、想象、记忆、思维、兴趣、意志、气质、性格与情感等。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心理原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心理倾向,意志表现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情感则是学生获得信息后的心理体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定向、维持、调节、强化的作用。因此教育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才能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愉快、健康成长。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除创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之外,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尊重学生个性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过程中必须强调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才能。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差异,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他们在素质教育下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作用,学生个性心理完美的发展,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身的努力,决不是重复生硬的简单说教。

  用教师的个性去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心理适应性及自制力强等方面。教师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师要善于运用它们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适时的心理辅导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达到最佳心理状态功能,开发心理潜能和个性完善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它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心理辅导可采用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组织学习心理知识、开设心理讲座、指导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个别辅导与小组集中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和互助精神,切实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编辑:刘彦春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自学网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一小学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