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料 >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角 》 (第二课时 )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角 》 (第二课时 )

2012年10月03日 17:47:30 来源:五寨县第一小学校 访问量:786

6 、爬山虎的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预习学案:

一、通过复习,回忆层次。

《爬山虎》这篇课文是分为(   )部分来写的,先写爬山虎生长的(    ),接着写爬山虎      )的特点,再写爬山虎脚的(   )和(   )以及脚是怎样(     )的,最后写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一二两段。                                                       

1.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作业:

  爬山虎生长在(           )上,它的生长方式是         

  能体现爬山虎长的多的词语是(     ), 长得茂盛的句子是               )。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     )的,叶子长大就变成      )的。          

找出作者概括写叶子特点的句子,并写下来:

———————————————————————————

画出作者具体写叶子特点的词语和句子,朗读并品味叶子的美。

 3.概括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三、试着学习,三四五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完成填空练习。            

2.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  )上长(    )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是(    )状的,有六七根(   

   每根(     )像蜗牛的(      )。

   爬山虎的脚是(      )色的。

   3. 细读第四自然段:

A 填空,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在爬墙的时候是怎样变化的?

细丝的头变成 (         ),细丝由原来的     )的变成       )的

B 找出爬山虎往上爬的动词,按顺序写在下面:

    )—     )—     )—     )—     )—      0

C 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 略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A 爬山虎没触着墙的脚是怎样变化的?

B 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又是怎样变化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爬山虎的特点。

五、给爸爸妈妈讲一讲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

调整反思

  、检查预习,获取新知

A 出示(爬山虎长势的)课件,齐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 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长势(板书 生长的地方 :墙上  房顶上)

B 出示(爬山虎叶子的)课件,指读第二自然段

交流 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板书 叶子的特点 嫩叶嫩红 娇绿可爱 大叶嫩绿 引人注意C 范读第三自然段,

1.通过检查预习中的填空练习,说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和样子

2.动手画爬山虎的脚,直观感知爬山虎脚的位置和样子。

板书 脚的特点 枝状如细丝 像蜗牛的触角 嫩红

D 默读第四自然段,

1、交流讨论

说说爬山虎向上爬时脚的变化

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2、出示(爬山虎向上爬的)课件,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板书

E 朗读第五自然段

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 离墙萎 触墙活

二、达标测评,拓展提升

像爬山虎这样有趣的植物还很多,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墙上、房顶上

          

 叶子的特点:嫩红

爬山虎           

脚的特点:枝状、爬    

 

与墙的关系:离墙萎、触墙活

 

 

编辑:刘彦春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自学网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一小学校 特此声明。